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紀錄世代 (下) - 《癡》 導演 邱炯炯專訪

文: Edgi |2016.4.24

圖: Edgi 、互聯網

錄像: Pekkle

mrzhangbelieves03.jpg           

相關文章

thetasteofyouth01a.jpg

紀錄世代 (上)

《少年滋味》 導演 張經緯專訪

 

                                                                                                      

關於文化大革命,華人世界並不是人人都願去回顧這段歷史。大抵各人的經歷實在太痛,即使分享經歷,說故事和寫歷史的表達手法亦流於情緒化,難以讓人閱讀當中真正發生過的事。最終,筆者一次在廟街的二手書店撿來一本由美國作者John Pomfret寫的 “Chinese Lessons: Five Classmates and the Story of the New China”,一位於1980年到南京當交換生的學者集合當時同學回顧文革的片段集結成書,才算是透過老外這位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這段歷史。要用英文閱讀才能理解文革,太奇怪吧。也許就像《癡》導演邱炯炯所言,這段歷史就是太荒誕。如此血與淚,沒想到有人談文革竟會用上黑色幽默。

拍過著名同性戀時裝設計師樊其輝的《姑奶奶》,再到從左派到右派的張先癡的《癡》,來自四川的紀錄片導演邱炯炯的人物選題何其振撼。《癡》根據張先癡的自傳《格拉古軼事》拍成紀錄片,以舞台劇手法拍出時代的荒誕與無理。無論如何,氣氛都是輕鬆不沉重,笑位充足。我懷疑,我是否犯了港人常犯的「看電影時常常發無顧發笑」的通病。趁著電影節期間導演訪港,我們去問問導演。


 

 

                                                                                           

C: 《癡》本身5個小時,跟電影節放映的2個小時版本,有甚麼不同 ? 

邱: 這個版本更集中去說這個人,他本身的故事。而那個長版本是伸延去看那個時代,比較多的會是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中國發生的事,只有這個人物才參與過、經歷過的,都有所表現或紀錄。但是在這2小時的版本中,鏡頭更集中到他怎麼從一個左派變成右派,就是主要說這個。因為畢竟體量太大,對觀眾而言,會有考量,所以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嘗試。我之前拍的紀錄片都不會隨便改變,這是兩種不同的方法。這是一次有意思的嘗試,而非通過壓縮、剪接的時間,而是通過換一個角度去講故事。

 

p1110833.jpg

 

     
                                                            "要拍是因為這件事被淡化了,所以我有必要提出來。這個問題是很可能隨時會再發生這個事件,因此這絕對不是過去。"                                                      
 

 

                                                  

C:  但這個角度也是比較幽默的嗎 ? 我看這影片時笑了很多遍,我這個反應是正常的嗎 ? 

邱: 那你在5個小時的版本中你會笑得更多吧。那本就是一個很荒誕的一段歷史,那就肯定是悲喜交集,而且我們的紀錄片是這樣。張先癡本身只是言語上的高度幽默才顯得特別的強烈。

 

C: 那我覺得張先癡的對談好像笑看風雲的感覺 ? 

邱: 他那種笑看風雲的感覺都是跳了出來看吧。

 

C: 他有很傷感的時候嗎? 

邱: 有,他常會傷感,然後憤怒,那片子看到更多的是嘻笑怒罵。但是他經歷了那麼多以後,他肯定有這種態度,或這種表達的方式,而這種方式跟我電影的表達方式很吻合,都是嘻笑怒罵,像你所說的黑色幽默。這個人的敍事方式都很合適,就通過這樣的狀態,拍成了現在的樣子。

 

mrzhangbelieves08.jpg

 

                                                                                  

C: 那這是巧合嗎? 你沒有去刻意的安排嗎 ? 

邱: 這是特意的安排。他面對不同的訪問者,他面對不同的導演,他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我覺得紀錄片最美麗的地方。在攝影機面前會拍到,會有不同的表現。在攝影機哪裡他就會變成鏡頭下的一個。紀錄片有兩個基本的優點,人物和發生過的事件是不能動的,對嗎 ? 其他的內容,就則很有可能性,所以這個不可叫巧合。而其實就是那種剪接方式,讓你看到你所說的笑看風雲的感覺。可能,他會在其他導演面前,他會更直接的、更直面的表達。


mrzhangbelieves04.jpg

                               

 

C: 在其他紀錄片中,都用這個方式去呈現 ? 然後他都會在其他紀錄片當中好傳統的說故事的那一種 ? 

邱: 對,他可能是所用的語言都是比較….他的老家在四川,我也是四川人,講話都是有黑色幽默的傳統。四川是非常強悍的,這就是吻合的地方。

 

C: 為甚麼想到用張先癡的故事去拍紀錄片 ? 

邱: 這就是說理想。那時是 80年後,但是知道和經歷這些歷史的人都死光了,張先癡都八十多歲了。即使有些活著的,也不願去提這個事情。

 

C: 他很開放的講這些歷史 ? 

邱: 他是很開放的去講,他就是要講,這是很可貴的地方。因為這些事發生過,要去提及,是希望發生過的事不要再發生,希望為80後、90後知道,這個事情不要再發生。

 

mrzhangbelieves05.jpg

 

                                                                                                           

C: 為甚麼用上舞台劇的效果去拍攝呢 ?

邱: 這方法對我來說很經濟。有個空間,像在寫作、創作的一個狀態,用最低的消耗達到描寫那個時代的最佳效果。我自小在公共空間看戲,已經是一種習慣。(編按: 邱的爺爺是著名川劇演員) 在這個環境下成長,舞台劇已經在我的血液裡面,就很自然就有這個想法,會想到台上台下的關係,幕後與人的這個關係。你看片中的燈光全是用舞台劇的燈光來做,這就是跟我的知識傳統、成長經驗的一些關係,是一種認知。基本上就變成了這個。這是最合適的一個方法。 而且出外景拍攝消耗大,而且是公共行為…你懂的。所以在自己的空間裡做,可塑性更大。

 

C: 拍這個紀錄片,會不會發現歷史跟現在很有關係的東西 ? 

邱: 非常有關係的。簡單的過去大家都可在公共平台上討論,而可自由討論的話,我沒有必要拍這個了。要拍是因為它這件事被淡化了,所以我有必要提出來。這個問題是很可能隨時會再發生這個事件,因此這絕對不是過去。它本就是進行中,不停的不停的重演。這就是一個比較可怕的事情。

 

 

mrzhangbelieves06.jpg

 

                                                                                          

C: 那麼觀眾看到電影的反應怎麼樣 ?

邱: 很多人看這部片才認識到這件事。他以前不知道這件事,現在看到就知道了。那就是表面的事情。另外呢,那還有一些人,從裡面的事情知道,但年紀比較大,本也未看過這片。好像我的奶奶,我把這片給她看,她看了那個5個小時版本的片後,她的記憶就給復甦了,過去得到重溫。那個年代最切身的味道,她回憶起原來她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她的記憶就復甦了。遺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遺忘,會在生活中不斷的發生,原地踏步。

 

C: 電影也有在其他世界各地放映,東南亞、歐美都有,觀眾有甚麼反應? 他們會不會因為他們不清楚這段歷史而不明白這紀錄片 ? 還是用其他角度去看電影 ?

邱: 對他們來說就更直接吧。那就是說,他們覺得很有意思,最重要是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事情,他們知道之後,都很擔心我的安全,他們在影後答問會後,都說很擔心。那我說,倒沒你們想的那麼嚴重,因為我拍得很商業,只是想表達,那發生過的,不要再發生。他們更多的是從歷史事件中、政治狀況中來考慮這種事情。我遇過這個的有很多,是發生在電影院方面,他們會來跟我討論,他只是講人的故事,因為他們想知道甚麼狀況,因為要去了解事件,他可以上網去看,他並不像我們要去翻牆。(笑) 

 

 

mrzhangbelieves07.jpg

                                   

 

C: 最後,想問片中毛主席的假髮是用甚麼做的 ?

邱: 是用拖把做的。(有加其他東西嗎? 好像帶點啫喱狀) 好像加了鐵線的,把那些線,拱起來,又包著頭,又加了好多材料,好麻煩喔,最後總體來看做到像雕塑一樣,好像一個泥人上的一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