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New Romantics 新浪漫

 

歌德之神 Peter Murphy 遇上暗黑雙子 Boy George 

june14-trump-2.jpg

生於6月14日的特朗普與 Boy George

前年Boy George 官司欠債,屋也要賣掉,今年由個人藝術展、簽名攝影集、<Colour by Numbers> 41周年特別膠,到年尾重磅Crossover -- 先是翻唱Bronski Beat的同志神曲 <Smalltown Boy>,再震撼的合作就是跟歌德之神 Peter Murphy 合唱的 <Let the Flowers Grow>,活力滿滿,重上正軌,搵銀與創意並重。

 

 


八十年代 MV 小檔案  – 象徵鏡頭與夢的解釋 

八十年代 MV 小檔案 – 象徵鏡頭與夢的解釋

十九世紀末興起的象徵主義與精神分析,都為當代創作人帶來強大的創作原素。由現代攝影、繪畫以至音樂錄象,物件與大自然的大特寫都經常出現。不要以為他們在耍無聊,其實是要以來自夢裡的象徵符號去解讀人世間的種種現象。威瑪時期的劇目與電影都流行以階梯作為背景。到了八十年代,階梯上你追我逐更是MV的常見情節。一般認為階梯既代表追求,也代表失敗,也跟當年鐵娘子的自由市場政策帶給英國人民對「上流力」的忐忑。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一)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一) 

人到中年,暮然回首,人生竟是這麼曲折離奇 -- 離經叛道的邊緣少年,化身成濃妝豔抹的妖冶型男 ; 既是被途人追打的襲擊對象,亦是夜店裡的大紅人 ;碰上八十年代唱片業盛世,黃毛小子竟成了流行榜巨星。可是少年得志,未懂珍惜,吸毒、犯事,無惡不作。最後華麗美少年成為眾人唾棄的過氣明星 -- 這樣子的半百人生, 夠傳奇乎?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二) 

愛恨新浪漫 (二)從十八世紀到八十年代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的世界中,不論文學、音樂、繪畫,都沒有一套特定創作方法,總之就是透過古怪的想象,以誇張的手法做出既復古又前衛的超現實效果,所以在浪漫主義的作品中,既感受到他們對傳統方法運用技巧的紮實,也感受到要超越現實的瘋狂處理手法。這種既舊亦新的風格,可是來自兩派浪漫主義者的極端心態 -- 積極浪漫主義者是向前看,對未來充滿理想; 另一邊廂,消極浪漫主義者是逆流到過去,美化並留戀中世紀社會,逃避當下問題 -- 這可以解釋到,幾個世紀以來,浪漫與新浪漫都既予人復古感,卻又帶未來感的創作取向。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三) 

愛恨新浪漫 (三)- 同志簡史 

受著法國大革命的自由精神所影響,十八世紀時的整個歐洲大陸都受到極大的震盪,多種文學、哲學、藝術的變革運動都成了社會浪潮,有些學者開始蠢蠢欲動,希望為性取向爭著一點權利。可是當時大多數的歐洲國家都受著宗教的影響,把同性戀行為視為嚴重罪行,要施以酷刑,故很多人都還是不敢公然走出來表達意見。走到十九世紀,英國大文豪王爾德Oscar Wilde還是因性取向而身敗名裂。到了二十世紀初,同性戀/ 跨性別文化仍不斷被追打。到了六十年代開始,受著反戰運動、反主流文化及後現代主義進一步興起所影響,跨性別文化在人權上及美學上,才開始可以在社會釋放出來。終於到了1967年,英國把同性戀合法化。在六十年代成長的新浪漫美少年,正好承接著這股跨性別文化浪潮而來的革命性階段。他們還未走上舞台上搔首弄姿之前,已在這個性別交錯與性權的浪潮中浸淫了十多二十年。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四) 

愛恨新浪漫 (四) - 德國表現主義藝術

適逢二十世紀初,對近代心理學有莫大貢獻的佛洛依德,其學說在當時流行起來。他所提倡的夢境分析及人類行為與潛意識的關係,都間接令表現主義藝術推至更抽象,更富象徵意義的境界。表現主義繪畫中的歪歪斜斜的線條,不平衡的畫面,尖削的圖形,其實全都反映著人的內在潛意識。跟佛洛依德所說明的夢的作用一樣,表現主義藝術本身除了要宣洩對戰後的社會不安感外,看似風格幽暗的作品其實又增添了積極性,透過當中的另一種非現實的經歷來使得心靈得到安慰,這情形也跟筆者之前所提及的哥德式小說差不多。因此,歌德文化跟表現主義也沾上了很大的關聯; 也跟尼釆的悲劇快感論不謀而合。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五) 

愛恨新浪漫 (五) -  David Bowie Is Japan 

就在2016年,重組後的Culture Club突然宣佈亞洲巡演日程表。筆者有幸於這次巡演的大阪站看到他們的演出 (這也是Boy George 十六年來被日本禁止入境以來,首次回到日本演出) ,也因而窺見日本文化如何與新浪漫相互交織。同時,David Bowie於13年開始於世界各地巡迴展出的 “David Bowie is a Subject”大型展覽,在他去世後,也改頭換面,以David Bowie is Japan 之名去到東京展出。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六) 

愛恨新浪漫 (六)-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Part 1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t)藝術本身作為文藝史上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復興及變種,取自表現主義電影的技法拍攝新浪漫/ Synth-Pop藝人的音樂錄影帶也別具意義。由Steve Barron執導的Heaven 17名曲<Temptation>正正是代表,風格全然來自1920年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卡利加利醫生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傾斜與怪異的佈景,與耐人尋味的情節,雖令人不盡明暸,而且有點古怪,卻又能激發對人性的思考與感染力 -- 這就是表現主義電影的功能,也是新浪漫/ Synth-Pop藝人多年來在藝術造型與音樂錄象中施展的技法。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七) 

愛恨新浪漫 (七)-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Part 2 

表現主義中的不安感與獸性,漸漸引發了創作人在作品中探討少年愁與性騷動,特別是熱哀於現代化運動的德國作家,更以精神分析解讀有關方面題材,也藉此作為討論世界命運及混亂政治處景的切入點。這也解釋得到,新浪漫美少年的作品與行徑,總是把性別顛倒與少年幽傷顯得如此高調,這本就是對社會的一種吶喊。新浪漫/ Synth-Pop樂隊的歌曲與形象的青春期意識濃厚,Bronski Beat的同志心事、Soft Cell的情感掙扎與Depeche Mode的青春黑影便是典範。

 

 

MUSIC 

visage-bowie01.jpg

最後一面.天堂再聚 Visage & David Bowie

當年Steve Strange 與 David Bowie 合作拍攝 <Ashes To Ashes> 音樂錄影帶,共同寫下新浪漫歷史一頁。如今二人先後離世,分別留下最後專輯“Demons to Diamonds”和“Blackstar”給樂迷紀念。無獨有偶,Steve在最後專輯內翻唱了 <Loving the Alien> 向Bowie致敬。倒不如把二人「合葬」起來,在此一併回顧他們的最後專輯。

 

 

LIVE 

sphk03.jpg

男人的幸福 Spandau Ballet

就一套紀錄片電影 《醉夢英倫》(Soul Boys of The Western World) 在本地院線長做長有,映期無限Loop ,勾起多少人對Spandau Ballet 的美好回憶。透過大銀幕聲畫再說樂隊故事,又重建了各人的形象。如此聲勢,樂隊來港開Show肯定理所當然,看過電影的老樂迷,實在沒有不看這次香港演唱會的理由。

 

 

MUSIC 

ss3.jpg

             剎那光輝的永恆 Steve Strange

屬於Steve Strange 的黃金年代太短暫,人們都說他的樂隊Visage 是曇花一現 -- 卻全都成了一個年代的關鍵。他於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給英倫街頭文化做了最華麗的示範。在社會的窮途末路裡,用青春自建出路,不管你是藝術學院高材生抑或雙失青年,只要你肯動手為形象標奇立異,都能融入他的夜店世界。

 

 

MUSIC 

sp-01.jpg

歷史新潮 Spandau Ballet

在大銀幕重溫五子的青春風采洞見當年魅力。一隊樂隊組成是緣份,五人有著他們的性格原型令樂隊推進。主音Tony Hadley的敦厚、結他手Gary Kemp的狡黠、低音結他手Martin Kemp的忠誠、結他手/ 色士風Steve Norman的優雅、鼓手John Keeble的剛勁,女導演George Hencken便用各人的性情去剪輯片段從而建構各人在片中的形象。



                   

 

打從 2010年,拙寫過關於英倫八十年代初的新浪漫 (New Romanticism)音樂及文化史。過去關於新浪漫的五篇專題文章,提及到The Blitz夜店、浪漫主義、近代同性戀發展史、德國藝術與電影。短短數年間的新浪漫運動,是集各家之大成,從地下走上主流的成果。筆者試圖鎖定了德國電音、時裝、東方文化等幾個板塊,本打算另外以五篇、即共十篇的專題文章,完成新浪漫音樂特輯的探討。漸漸地,發覺新浪漫這個主題能成為一個更具動態的專輯 -- 而不是只以十篇專題文章便作結,而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