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新浪漫的足跡 - 大阪 (上)

文: Edgi |2016.10.22

圗: Edgi 、互聯網

osakapt1-01.jpg           

相關文章

osakapt2-01.png

新浪漫的足跡 - 大阪 (下)

一位在中之島寫生的年長畫家

 

                                           

看罷Culture Club 後,在餘下數天的大阪之旅,我在想著,為何日本人那麼愛死Boy George。而又,當年Bowie 為何那麼熱衷日本?

 

日本與新浪漫(New Romantic)之間,又存在著多少共通點?

 

下榻的酒店是APA Hotel Higobashi-Ekimae肥後橋站前,位置正好在Culture Club大阪場表演場地Festival Hall (フェスティバルホール) 的對面。有中國網友在酒店評論網站留言寫道: 「酒店房間內擺放著各種右翼書籍,令人十分不安。」

 

osakapt1-02.jpg            

相關文章

cc09.jpg

大阪直擊 - 童子再現 Culture Club

 

 

 

                                                                            

從牙刷到剃鬚膏,包裝膠袋上印有不同的大丈夫英雄式字句。梳妝枱上,又盡是右翼思想(甚至是大日本主義)的政治書,與旅客的輕鬆休閒格格不入。不過,正因這群熱血份子的氣概,大阪才得以保存了很多傳統文化。聞說因為明治維新期間,日人過度祟尚西方現代文明,令傳統文化失勢。熱血的右翼份子大力保育,而大阪剛好又是右翼根據地,因此可見很多二十年代的Art Deco建築物及大樓仍豎立在大街上。


 

osakapt1-03.jpg

 

 

                                                                                                                                

在酒店整頓過後,出外走走。中之島也不是個普通的地方,處處充滿政治與歷史的氣味,顯然是政經重鎮。先去Festival Hall來個Show前考察。原來經典音樂廳也成了地產項目,而且是個大Project。發展商就在數年前,先重建音樂廳,On top興建多座甲級商用大廈,再來個Tower 2便成雙子塔地標。整楝大廈實名為Festival Tower,Tower 2正在興建中。為配合建築項目,旁邊盡是修路工程,警告牌比比皆是,大馬路也特別沙塵滾滾。各國辦事處均有進駐,上班族人來人往,與熱情粉絲很大對比。印刷刊物依然是主流的日本,Festival Hall 大堂外有貼滿新聞報紙的公告板,貼上當日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辦公大樓也在附近) ,有下班的白領在認真細閱。選舉前夕,新舊交纏的政治氣氛也特別濃厚。不同黨派的競選海報都以年青人為對象,一副誓要踢走保守派的模樣。

 

osakapt1-04.jpg

Festival Hall 舊貌

 

                                                                                                 

另一邊廂,力保傳統文化的老頭兒,就在新舊交纏之下,把Festival Hall 音樂廳的原音保留過來。1958年,為舉行大阪國際音樂節,便毅然興建Festival Hall 音樂廳。卡加揚、華格納後人Wolfgang Wagner等知名音樂家也曾在此演出。音樂系統絕對靚聲,有人形容音響好像從天花灑下來,猶如「音樂沐浴」。70年代,英美流行的盛世時代開始,Pink Floyd、 Deep Purple 、Queen、Kraftwerk、Bob Dylan 、David Bowie等人都曾到過Festival Hall 演出,見證著當代日本樂迷吸收英美音樂文化的契機。有人担心Festival Hall 重建會影響音樂質素。直至2013年重開,Festival Hall成為中之島新地標。

 

osakapt1-05.jpg

 

                                               

離開了 Festival Hall /Tower,沿著河畔走走,到處都是Art Deco 式二、三十年代建築和超現實主義雕塑,可以推敲,二、三十年化的摩登主義與及對神話和母體的想像,如何帶動他們的產業發展。

 

聽說Bowie 在70年代訪日時也看過能劇,也參考過能劇的演出手法。即使知道這是個艱澀的東西,我也懷著蠻勁跑到去大阪城附近的大槻能樂堂看能劇演出。當日劇目是《神、自然、人》系列中的最後一回 《西行櫻》。單看系列名稱我覺得很華格納。

 

osakapt1-06.jpg

 

                                                                  

能劇的冗長、Lo-fi 低成本、沒有華麗的戲服,嚴肅的故事選材,令能劇一度被日本人摒棄。曾經的滄海遺珠,必屬佳品。近年能劇就得到不少支持,大力發展,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開始,便覺得能劇的音樂很有治癒性,很Peaceful,加上故事中所提及的佛祖與故事主旨的佛性,不排除不少老人因其宗教性來觀看能劇的。不過即使多大誠意,節奏緩慢的能劇的確引起一些人的睡意,好些伯伯大叔都睡得打鼻鼾。而我就想著,這種對我們外國人而言屬新穎的演出方式,是如何透過一種狀態去演譯劇目背後的哲理。

 

等著等著,經過慢熱的前半部分,高潮位終於到來。演員以爐火純青的演唱著西行大師開竅的一段,講述困頓全因為人的內心,著實精彩。

 

 

osakapt1-07.jpg

 

                                                                                             

當然,這種形式的戲劇,始終不會落入年青人的流派。觀眾席上絕大多數是銀髮族,只有一位小鮮肉觀眾在觀摩,手寫著筆記做點研究似的。手執場刊兼故事讀本,我想,能劇的Lo-fi與詩意,來自它本身需要觀眾以文本為主,對著劇本去想像劇情,而不是全程由演員主導 – 一種慢性的互動。日本人推廣能劇不遺餘力,大概為令能劇更易消化,在演出前找來專家中西進講解。一講,便講足個半小時。不諳日語的我,只好試圖感受當中氣氛,及看看手上的英譯本劇本。

 

只是實在不好意思的說,能劇說唱時的那種氣氛,倒有點像我們的破地獄。還是這種具宗教性的表演手法真的同出一徹 ?

 

最後從英譯本上看到,西行大師在所有人看到櫻花盛開後,淡然離去。演員在一片花瓣都沒有的台上,表現出他獨自一人在凋凌中的櫻花樹下,緩緩踏著掉下的櫻花花瓣,黯然離開舞台。

 

到底西行大師有沒有真正釋懷? 能劇的含糊與不確定,造就了它的詩意。但肯定的是,日本人透過櫻花之愛表達出對青春的眷戀。

 

 

osakapt1-09.jpg

 

                                               

只是青春留不住,少子化的日本,也要好好面對老化問題。結果,一把年紀繼續花枝招展,試圖過著美好生活,將會是大家的一個出口。返回酒店,開著電視,電視廣告還是播著松田聖子的最新太陽眼鏡廣告。老娘跳著唱著,逆齡仙女似的,的確令人開心忘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