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非關土地 - 棚仔的生存與價值

文: 賈迪仁 |2015 年 10 月 31日

 

05-2.jpg

 

相信在未來不遠的日子,深水埗區的地產經紀必有以下介紹:

 

「老細,呢度靜中帶旺,位處路中心,隔兩個街口就係豪宅,對面係警署,建築有特色,治安又夠好。第時連隔離唐樓都收埋,呢條街就係豪宅區喇。」

 

這個西九龍新晉潛力盤, 外觀跟很多附近的窄小單楝式偽豪宅一樣, 坐落於荔枝角道 373 號。

 

這楝未來的偽豪宅,前身正正是今日的欽洲街小販市場 (俗稱棚仔)

 

sspmarket02.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維持一個地方安定,就必要留有空間給予社會上的人從事非正式的工作及活動,才能讓不同背景的人找到生活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得知有關方面要收回棚仔所處用地作興建住宅之用,實在感到奇怪。那裡面積小,位置不顯眼,有甚麼值得去打主意呢?靜心觀察同區店鋪,便知有玄機。過到斜對面看看,擁有騎樓式唐樓建築風格的新記樸布早已變吉鋪; 再隔一條街的唐樓地鋪,起碼已有三間高級音響店進駐,中佬們正在店內試聽高音甜、中音準的靚聲 HI-FI ; 對面又有「發展公司」開鋪,貼滿海報推廣區內樓盤。扮中產、聽HI-FI,發展就是硬道理,大家都磨拳擦掌,瞄準深水埗僞豪宅市場。只是要收回業權不容易,最方便快捷又易搞定,棚仔作為政府的臨時用地,正好是獵物。

 

即使有說是興建公屋/居屋,但從地形與走勢看來,只想到又一單楝式豪宅進駐深水。畢竟興建屋苑的土地面積不可能那麼小。

 

面對來勢洶洶的發展計劃, 作為販賣製衣業剩餘物資的布市場,棚仔顯得毫無搏擊之力。深水埗有熟食檔、鴨寮街二手及電器市場,輕易合乎普羅大眾的胃口,尚有「發展」潛力,然而棚仔所代表著的時裝工藝,地位更見渺小。這裡包含著很多掙扎,絕對是弱勢中的弱勢。

 

sspmarket08.jpg

 Made In England 的西裝布料

 

時裝(Fashion)最原始的含義代表時代、潮流,現今的時裝業的確反映時代 – 貧富懸殊,品味差距大。今天,有錢人當然繼續風流,而平民百姓都轉向快餐時裝以廉價追隨一式一樣的潮流款式,更甚的是,身陷窮忙的草民已無暇打扮。屬於全民的大眾經濟已消逝,對布料、剪裁、手工的追求,固然隨著下流社會而被人忘記得一乾二淨。常說這裡是時裝設計師必到之地,但可有見過真正的時裝界名人挺身撐棚仔? 棚仔只代表了昔日製衣業的亡魂,非一般時裝界從業員所追求的高檔次。 在外國,尚有街頭文化去填補這個貧富缺口,人們會 DIY 手作時裝參加派對,到夜店炫耀,幾多知名設計師都這樣展開時裝生涯,背後也支撐著不少經濟活動。在香港,會自己做衫去蒲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sspmarket04-copy.jpg

 

因此,在這悶熱的環境中,來光顧的大多是學生與婦孺,和一眾 DIY 手藝創作者, 不酷得可憐。哪怕梁朝偉一件半件的戲服都來自這裡。如此弱勢,在官方眼中,肯定不是產業的一部分。只是沒想到,為著發展,即使爛地一塊也有人眼見心謀。

 

走進棚仔,便會發覺這個臨時布市場,本來就很屈就。光線不足沒有冷氣,行得久了會有點悶熱。每個攤檔都空間淺窄,布疋要向高發展,一匹疊一匹的放著多少優質靚布沉在布海之中? 布匹本應該一卷卷的豎直放在地面上,供人選購。幾多好布因為沒有好的展示空間而讓買客錯過了。

 

這裡集合不同年代的布匹,是工業時代、繁華盛世的剩餘物資。驟眼看來,這裡最多的是六、七十年代款式的布料,那個年代跟著英倫熱潮 Swinging 60’s ,身為殖民地的香港怎會落後,自然上演了自己的香江花月夜。守護著布匹的,還有四周的老樹木

 

sspmarket05.jpg

 

來到買布的學生與婦女們,被布販問到想要甚麼,隨便一個客都會說「睇睇先」,對著云云布海抱著觀望態度。筆者都一樣,毫無準備就來棚仔閒逛。

 

途經一個攤檔,被問要甚麼。

 

「我睇下先。」

 

其中一位攤檔的叔叔回應:「無得睇下先架喎。」

 

那簡直當頭捧喝。

 

由於沒Display ,睇下先等靈感,確實不是行棚仔的方法。請先好好準備,有款有圖,問問布販老行尊,他們便會隨手拿起布料介紹,要是這個不OK,就再找找多年寶藏,好物沉歸底。

 

sspmarket06.jpg

 

叔叔見我沒有頭緒,就即席示範用拼布做袋。布料二十五元至三十元一碼,算起來,不便宜。消費主義的魔鬼向我內心耳語:在快餐時裝店買個時下最時款的布袋也只不過二三十元,幹麼花錢買布還要花心機時間自己做一個 ? 清醒過來,看看布販叔叔襯布的Colour Sense,真是手到拿來的老經驗。為求 Link Sell,叔叔又建議做雙面袋,而且又可以用手縫,不用衣車。時裝設計師的Mood Board 又 Inspiration 的甚麼甚麼,人家幾秒鐘就可以誕生初步構思,而且又做到生意。那不是讀幾多個 Degree 就可以有的腦袋。

 

說起來,時代的退步就是,今天我們要用學術製造白痴,上一代就是經驗創造專業。這一切都是制度使然。今天的設計學科都是「讀」出來的,全部來自教育體制之下。官方化的社會管理方式,做成的不只是創意與腦筋的退步。

 

sspmarket03.jpg

 

記得看過一篇社論,要維持一個地方安定,就必要留有空間給予社會上的人從事非正式的工作及活動,才能讓不同背景的人找到生活的方法。多年後的今天,政府對於維持社會安定的方法顯然不同。如果不用打壓這個字眼,起碼就是要讓所有人和活動,納入一個正式的、官方肯定的系統之中,易於管理,是為官方眼中的「穩定」。最後呢 ? 換來是市民的不安全感,甚至未來的傍徨。小販正是這種管治手法下的冰山一角。 於是當打著土地問題的旗幟清場,小販就是最邊緣的人,要第一個離場。

 

布販未來的去向,要把貨物搬去其他地方倉存/售賣,未算困難。牌照制度才是他們要面對的迫切問題。現在布販與當局處於膠著狀態,令人難以準備日後打算,這也是不負責任。

 

所以呢,現在我們眼前的種種,到底是土地不足,還是生活的空間正在收窄 ? 這是手法問題,非關土地。

 

sspmarket09.jpg

 

那麼我們要爭取的不僅是保留特式歷史,更重要的是當中的種子、營養,令不同事物能在非正式的空間產生。然後跟其他媒界的創作一樣,創作者有責任把手工藝與 DIY 文化練成大器,成為創意產業、經濟輸出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在家消遺的小玩意。

 

如果真的要變,希望棚仔變得更好。整齊的陳列,有紙樣出售,又有工作坊教手藝,來個棚仔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