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藝術救世界 - Beuys 導演 Andres Veiel 專訪

文: Edgi |2017.5.1

圖: Edgi 、互聯網

錄像: Pekkle

41hkiff-andres01.jpg           

 


 

                                                                          

一團驟眼看似馬拉糕的脂肪膏,放到椅子上,便構成了知名的藝術作品(Fat Chair)。德國藝術家波依斯 (Joseph Beuys) 生前聽得到最多的批評是:「你D野有人睇得明咩?」這位偏鋒藝術家就是愛肥膩,鍾愛動物脂肪可膏可油的特質,成為展現他藝術理念的重要載體。身兼大學教授的波依斯,面對批評總是笑意盈盈,更自把自為超額收生,連流鼻血也是他其中一次的藝術效果。看他不順眼的, 一定覺得他有博出位之嫌。

 

德國紀錄片導演Andres Veiel試圖拍片解畫,以紀錄片《波依斯:藝術改變世界》(Beuys) 重現波依斯的藝術生命力。關於波依斯的爭議聲音不絕於耳,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也毫不順利。在十八個月的製作過程中,導演在波依斯身上發掘到更多層次,也發現了現代社會中的人性。來到香港國際電影節上,他跟我們詳談波依斯的無限遺產。


 

 

          C: Culture-ON

          A: Andres Veiel


                                                                  

C: 看過好些關於波依斯的紀錄片和節目,總是把波依斯描繪成反社會的危險人物般,黑暗而神秘。在《波依斯:藝術改變世界》中,卻看到你不時強調他的笑聲與幽默感,滿載著溫暖。是人們誤解了他嗎?

 

A: 的而且確,很多人都誤解他,特別是在他生前的時侯。沒太多人了解到他,只是覺得他是個瘋子。我對他感到好奇,於是找來四百個小時的錄像與聲音片段,發現了他的幽默感、他作為藝術家的包容性,還有,他把博物館的牆壁都打破,讓藝術品走入大眾社會,為每個人注入新鮮的氧氣似的。他提出的「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和「每個人都有責任改變社會」,都是很好的訊息。


 

beuys.jpg

 

                                                                                                                                 

 

C: 有沒有刻意的用上輕鬆、易消化的手法去製作這部紀錄片? 畢竟時下不論是雜誌媒體,抑或電影,都為著親近年輕世代,把歷史人物或故事,表現得較平易近人。

 

A: 首先,波依斯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藝術家。他予人希望的感覺,很有活力。原來你可以這樣接觸人們,原來可以這樣打破界限。他給我更高更廣的角度,去看人類。他相信人類有能力改變,動力能把牆壁打破讓事情移動,從而打開了思想上的空間。我少年時代看到他的理論時,相當難忘。他很特別。

 

C: 他很難懂的!

 

A: 我會說是富挑戰性吧。我喜歡挑戰。比方說,你看完一樣東西,很快就預料到當中意思,這也很悶吧。相反你跟一些人挑戰,把艱深的事情當作任務去看待,去好好的想他的理論。他說人人都有能力創造藝術,這就是他相信人類的本能。當接近政治的問題時,這個是很重要的。他談機會,民主是只有當人人機會均等時才談得上的。要是精英族群不停的以小圈子運作,甚至讓孩子跨世代的延續這個圈子,這就不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到底甚麼是真正的民主,到底我們的金錢世界是怎樣運行的,他不是社會主義者,而是他的想法,早已預料到近年的金融危機。人們創造財富,又失去財富,泡沫不斷,最終爆破。他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這部片不是純粹關於一個逝世三十多年的藝術家,或一段藝術歷史,而是跟當下有切身關係的。我很想念他,想藉著電影呈現我對他的種種想法,也會像他一樣,去找通路去看看現在的人們。這就是我製作這部關於他的紀錄片的原因。

 

 

41hkiff-andres02.jpg

 

                                                                                                                    

 

C: 那麼一做便做了十八個月嗎?

 

A: 對,在剪接室待了十八個月,很長的時間,沒有日光,像這裡(指著媒體中心)一樣,你可以想像這個跟監獄都一樣吧。不過這也是很好的時刻,可以打開那些關於他的寶藏。從一些未曝光的片段,加上其他的影片,再結合不同人的訪問,將之重構起來,這就是剪接的奧妙吧。兩張相本身看似無甚特別,但把兩張相片串連起來,突然有一個小的場口走出來了。你會從他的生平事跡中聯想到他的作品,原來有這麼樣的空間。他從二次大戰後,經歷過精神創傷,及後又要面對心臟病,他就是常常接觸死亡。他總是能從人生的各種危機中,從谷底出走過來。他的高度能量其實是他跟死亡擦肩而過所帶來的。這就很好去理解,生命中的危機往往也是契機,具建設性的。另外透過很多相片,很多舊式印刷圖片,嘗試用一種方式去詮譯,都是我在剪接室發現的另一個層面。

 

C: 在片中還用上了不少爵士音樂,音樂上是否都花上了心思?

 

A: 其實在創作配樂時也用上了八個月,都是來自剪接師與配樂師之間的意見,兩者之間不斷的配合與修正,有時因為加了一張相或更改了一些細節而要把音樂全盤改動。幸好大家都很有耐性,而我亦很滿意最終的音樂效果。

 

 

41hkiff-andres03.jpg

 

                                                                                                                                                                                                                                

 

C: 內容上你又怎樣去處理的呢 ? 他的人生頗為複雜,名氣、爭議性、藝術理論,你如何取捨 ?

 

A: 在他的一大堆錄像片段中,儼如塊自由的大磁石。他那作為藝術家的人生之中,他的作品、他的表演,都與政治息息相關,這些都是不能分離的。這就像個三角形,用上不同顏色,層層的建構出來。我總是在尋找他的內在的Accessibility,為何他能造出如此多樣的作品,他為何如此努力去從事所有事情。在片中,有受訪者說波依斯從晨早五點就起來做事,能一直到凌晨三點才休息,真的想沒有心臟病也很難吧。所以當你問如何在那些資料中找出一個方向去呈現他的不同層次與高度,我會說最重要的是他如何改變危機,改變狀況。他是個傳奇,但他也不是個抽象的神秘人物,當然他是個傳奇,有其神秘一面,但他有幽默感,時而古怪,總之不是單調的人。要知道幽默感是很好的食譜。那不會狹窄地,像個老師要你做這樣那樣,如果你這樣做,那麼就會這樣的發生。不,他不會這樣。他是很開放思維的,我想,這個很「不德國吧」。我認識的好些德國人都是按步就班,追求效率,波依斯就可不是這樣的,他能面對大量想法,相信人類的能力。他的想法就像頭髮一樣,不會只向同一個方向,而是使每條髮絲向著不同方向自由地流動。他能從一個點變化到去另一個點。

 

C: 在最初階段的時侯,你是何時想到用上波依斯作為紀錄片題材?

 

A: 大概在六七年前,我在柏林的一個博物館看到關於波依斯的展覽,我當時看到了許多巨型的脂肪體。那時我發現了他那政治上的一面。當時正正是發生金融危機的一年後。波依斯說過我們社會的金錢系統有問題。我心想:「我的天,他已逝世三十年了,這個以脂肪與絨布(Fat & Felt) 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到今時今日,都有足夠勇氣告訴我當下的事情。」這引發起了我的興趣。再看一下他的片段,很多人拿他來開玩笑。他們敢於批評他作品上的脂肪與絨布,卻不敢認真看待他作品背後對於經濟與政治的訊息。有些人更是狂妄的。我便聯想到這跟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況很相似,因此便萌生了拍一部關於他的電影的想法。接下來便開始很多的工夫了。首先是用上很多的預算應付相片與媒體素材的版權費,一些相片組織索價甚高,想想如果我要四百張相便要用上很高的預算了。不可能吧。我跟有關方面討價還價,他們說不行,要是給了我優惠,便人人都要求給優惠價買照片。雙方不斷拉鋸,像魚市場一樣的議價,很可笑。有些人表示支持,但是堅持相片售價要維持在市場水平,不能降價。這就徹底的影響了我電影的剪接了。一張相不能使用,我們便要把它抽起來,從新再剪輯過。要知道一張相連繫了整個脈絡,環環相連。一旦抽起便要重新鋪排。就這樣我們便用上了十八個月了。實際上是十二個月吧,之前的六個月其實都是在商討相片的使用權與費用。有些即使是波依斯的好朋友,也表現得不太歡迎。當然有很多人是友善的,甚至免費的借出相片。世界就是這樣,有好的有不好的,才是平衡。

 

 

                          fat-chair2.jpg

                                                                                                                                                                                                                                

 

 

C: 香港人對金錢很著緊,你覺得你的紀錄片可以為香港人帶來甚麼改變? 或至少啟發他們在這方面的思考。  


A: (導演隨即變得內儉) 這個太高水平吧。我想這片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對於一些眼中只有錢的人而言,當然不會改變。但至少對於其他人,了解過此片背後的訊息後,至少不會只會在月尾關注自己的戶口結餘有多少,每月比上個月多賺多少港幣。這會造成生活上的空虛。這種糖果般的滋味是一種Fetish。波依斯這個人便很好的去傳達這個概念。他所運用的油脂遇冷會凝固成雕塑,遇熱會化成油分擴散開去,這也是相同的想法。你不能把生活與金錢分開來看,然後只顧去賺錢。你可以開放你的思考,不用嚴謹的只想著金錢的那一方面。當然你仍可以去賺錢,有了錢,不用作窮人了,但生活是豐富的,你可以獲得更多,而不只是困在金錢的那個角度。這部片可以給觀眾重新思考,而且是整個系統,不只是從我的生活體驗與及觀點裡所重塑的內容。如果每一個人只專注自己,金錢的問題將會下放到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這個說法雖可圈可點,有些人繼續富有或者貧窮,但我們會看到當中的氣氛,貧富懸殊會摧毀任何一個社會。這不是一個個人問題,解決了自己金錢上的需要便對周遭視若無睹。這個貧富差距決定了社會的健康與成長。要是這個貧富差距擴大,突然間會多了很多人對自己可能與社會脫節而憂慮,這令人很傷感的。這就是波依斯的藝術作品,試圖給人們的挑戰。你可以不理會,亦可以保持開明態度去閱讀波依斯的世界。只要你願意打開的話,這會是你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