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Edgi |昔日文章
只要喜歡音樂的,不論是翩翩紳士、搖滾小子、崩克憤青、網路宅男,幾代列祖列宗都曾在NME的圖文下走進音樂大千世界。英女皇登基六十年,NME也同步賀鑽禧,不同的是,英女皇後繼有人,這份音樂老報則前程未卜。關於NME,前助理編輯Pat Long盡顯局內人的矛盾心態,愛恨交纏,且論調不樂觀, 把NME的事蹟寫到2000年就止步了,拒絕就其身處時代作評論及預測。
不管作者對未來的看法怎麼樣,這份曾為不同的音樂浪潮推波助瀾的週報,本就不時要面對驚濤駭浪-- 而且到最後,總也挨得過。
早年NME財困,猶太裔投資人為宣傳旗下音樂會,一口答應注資營救。據聞這位商界巨擘白手興家,個性本來害羞且還有口吃,但深知性格決定命運,於是來個自我改造,最終小貓變巨虎。他的個性與人生,仿佛是雜誌的寫照-- 見風駛舵,無限折衷,敢於創新,擅於利用。多年來,NME的取向的確虛實難分,所反映的熱血之音,最大誘因還是為了銷量。不過樂迷得到肯定自然高興,因此自搖滾樂降落到大不列顛後, NME都背負著與主流音樂對抗的使命,之後的Punk、 Acid House、Britpop 都也一樣。相比起強悍的讀者,編輯部的大哥大姐也不是善男信女。話說總編橫行霸道,最後助手遞上一杯「尿泡茶」,竟懵然讚好。
這份鑽禧老報早已身經百戰,面對新鮮事物,抑或屢次面臨倒閉,總能不斷自我更新。曾經的四大甚至五大音樂週報,如今只剩NME獨守報攤,笑看風雲。然而,在網路媒體的各個介面上,它還是企圖做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傳媒,就如當年透過收音機技術將內容整合,把首創的英國單曲榜散播到大氣電波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