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Edgi |2025.3.8
圖: A Complete Unknown FB
作為在傳統媒體中認識Bob Dylan的老樂迷,覺得甜茶新戲演Bob Dylan,不配。
戲未到影評先到,英國音樂媒體NME把《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 捧到上天。哼,鱔稿。 從初生之犢變媒體焦點,經歷幾段高調感情後,甜茶變老茶,好像被女人榨乾的樣子。 可能,我又是另一位未睇先罵的影評吧。OK,就去看這套甜茶版Bob Dylan的青春偶像劇,是爛還是寶。 又或者 -- 如果是武則天這樣的歷史人物,從來由誰去演都不會爭議,只是看女演員的魅力個人Show而已。大抵Bob Dylan是在世傳奇才得以肉緊比較。再說,甜茶Timothée Chalamet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的那種側面大特寫已是特式。電影史上的美男子,阿倫狄龍早就是這種。賣樣是特式,情緒演繹是Bonus。甜茶一舉手一投足,一個鏡頭就是美豔劇照,演誰都沒有所謂。 相比起早些年另一齣Bob Dylan 電影 “I Am Not There”,Cate Blanchett反串演出,擺明車馬不按理出牌去拍Bob Dylan的故事,個人當然更喜歡 “I Am Not There”。然而作為在世傳奇的Bob 卻不以為然。“I Am Not There” 抽象詩意加上演員大堆頭,萬花筒放題塞飽文青腦袋與視覺,看者自我滿足。不過這樣的概念取樣也是危險的,將心比心,如果有人把你的一生拍成概念化碎片,你也許亦會回敬一句九唔答八,更甚是斷章取義之嫌。 倒不如,比個當時得令靚仔演自己更好吧。有評論估計可能是Bob 想吸引年輕影迷聽他的音樂所以首肯認可這部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劇情簡單,無甚懸念,靚仔、音樂、追夢、名利、女、恩人好兄弟,線性簡單過六十年代邵氏電影,Bob 叔話OK。 看似普通,靚仔+簡單劇情,看點與誠意落在甜茶親自獻唱及音樂功架上。苦練數載,結他、口琴、歌藝使出真功夫,表演儼如Bob Dylan上身。滿滿的Bob Dylan歌單才是戲肉,負評一筆勾銷。 然而,雖說今時今日睇戲唔駁故,有戲睇已經(似乎)要感恩。不過戲中六十年代食中菜點心、黑人男護士、音樂節黃皮膚Fans,又到底真唔真?! 又或者,心裡還有艾利奧。當年甜茶憑著Elio一角攻陷無數少女心,於是乎,一匹名為艾利奧的馬名(英文名實際是Ariel只是看上去是Elio的同音),打從初出跑包尾開始,我便一直投注到現在 --- 成為今天泥草皆宜、逢Q必拖的銀行馬了。
的確,不論大銀幕上的Elio還是Bob,那三七分面的輪廓挺著光線,一嚐甜茶自難以忘懷,那怕是褻瀆神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