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FDL|2020.1.12
圖: IFDL
《1917:逆戰救兵》攝影師羅傑狄金斯認為「一鏡到尾」並不適合每個故事,但它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而且這部電影一定要在戲院觀看:「唯有在大銀幕看到這電影時,你才能感受到多麼震撼,那種技巧會將你拉進電影世界。」 以「一鏡到尾」的觀影體驗,令觀眾「無間斷」置身戰爭現場。編劇兼導演森曼達斯透露,原來早於構思故事階段,他已同時想好拍攝的手法:「從一開始,我就覺得應該以實時方式來講這個故事。」對於有人可能認為「一鏡到尾」只是噱頭,森曼達斯指出他並不是想賣弄技術:「我們都是以一個長鏡頭體驗生活,以無間斷的拍攝經歷生命。剪接才是噱頭,它可以令你神奇地跳過時間、跳過空間、跳過故事,但它在一些基本場景被過度使用……我們必須問自己:為何剪接變得理所當然?」
|
相關文章 1917 - 逆戰手足情 |
「除了自殺,沒有其他辦法。」
《1917:逆戰救兵》採用「一鏡到尾」的拍攝效果,以多個長鏡頭毫無破綻地接合而成,營造出「無間斷」的震撼觀影體驗。能夠完成這個壯舉,金像攝影師羅傑狄金斯自然功不可沒:「起初我與導演談起『一鏡到尾』這個概念,已經知道電影將會令人置身其中。」這對金像導演及攝影拍檔由2005年《平頭日記》(Jarhead)就已合作過,再相繼合力炮製《浮生路》及《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培養出合拍的默契,使今次製作更順利。他們共同設計了不同的小細節,使每個長鏡頭可以不經意就接上,例如鏡頭穿過門框及布簾,或者走進防空洞,又或者靠一個剪影、一個動作,甚至是360度的全景鏡頭。不過在如此空曠的野外運用到全景鏡頭,意味著大部分工作人員都要躲起來,以防穿崩。有些場景實在無可避免會拍到幕後人員,便需要後期製作小心執漏。即使今次製作因「一鏡到尾」而變得繁複,但森曼達斯的團隊依然不惜工本,為的只是讓觀眾可以全情投入這趟戰場旅程。 被問到如在後製時才發現致命問題,有沒有後備方案,狄金斯笑稱:「除了自殺,沒有其他辦法。」
|
傳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 傳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一生投入攝影事業,被譽為鬼才導演高安兄弟(Coen brothers)的御用攝影師,亦曾與艾活史域(Edward M. Zwick)、丹尼斯維爾諾夫(Denis Villeneuve)等名導演多次合作。早於1995年已獲首個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在2008年更憑《叛逆暗殺》(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及《二百萬奪命奇案》(No Country for Old Men)兩部作品同時入圍,但先後以13部作品經歷12度提名依然未嚐得獎滋味。直到前年的《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獲第13次奧斯卡提名時才得償所願,終於晉身金像最佳攝影之列。今次在《1917:逆戰救兵》,他再向更高難度挑戰,以「一鏡到尾」的手法拍攝多個極長鏡頭,不論是構圖、運鏡、機位,也是前所未有的考驗。不過最考起羅傑狄金斯的卻是燈光問題:「我們發現其實難以打燈,如果你走到戰壕裡再繞一圈,根本沒有位置可以擺放燈具。也因為我們依照故事時序拍攝,必須在陰天開拍。有時早上有陽光,我們無法拍攝,就會改為綵排。」
由於電影的拍攝場地大部份都是外景,對拍攝團隊來說是另一個大挑戰。為了拍下更廣闊的場景,有時會用鋼索吊起攝影機與攝影師,攝影師除下鋼索後帶著器材跑上車,乘車穿越400碼再下車繼續拍攝。鏡頭內的一切,都要與演員的演出同步。有時一個幾分鐘的長鏡頭,演員、攝影都配合得完美,但只要有一塊泥巴彈到鏡頭,都要重頭開始。
為了這項攝影生涯的新鮮事,羅傑狄金斯與妻子專程造訪曾為《引力邊緣》(Gravity)、《飛鳥俠》(Birdman)及《復仇者聯盟》(Avengers)系列等電影應用的世界最大攝影機製造商ARRI集團位於德國慕尼黑的總部,一同研究將現有的ALEXA LF鏡頭改良成迷你版,以應付《1917:逆戰救兵》的攀山涉水高難度拍攝。
當2019年2月ALEXA Mini LF的初型機製成後,羅傑狄金斯的攝影團隊便馬上搶先試用。ARRI集團特別為這部史詩式鉅獻率先造出三部ALEXA Mini LF,供羅傑狄金斯拍攝使用,最終這部電影就是靠這款當時全球只此三部的最新型號攝影機,才能順利拍成。
|
先綵排 後拍攝 由於採用「一鏡到尾」的攝影方法,每一場戲都必須事先設計好所有演員走位及鏡頭調度,再加上佈景、燈光及爆破特技等技術配合,導演森曼達斯大爆今次的準備功夫是普通電影的五倍,事先花費了足足四個月時間綵排,演員的排練時間更達六個月。他又強調這部電影幕前幕後都是一個整體,各部門之間幾乎每日都要溝通如何合作。正式走入真實外景開拍之前,製作團隊所有部門都要完全準備妥當,將出錯的機會減到最低,因為任何一個小錯誤,都會令一個十多分鐘的長鏡頭功虧一簣。「所有平常會有的準備都要加倍仔細。例如我們要量度旅程的每一步,劇本可以寫得簡略,但每場戲的長度都要與路程完全一致。所以我們要在實景練習旅程的每一步、每一句對白。」由躍於紙上的劇本,到摸索演員在場景空間內的行動,再到機位等技術部門在時間上的緊密配合 。
《1917:逆戰救兵》對觀眾及製作人來說都是全新的電影體驗,尤其對美術部更是項大挑戰,單單要預計拍攝需要多大型的佈景已十分困難。佈景的每一吋都要精心安排,工作量十分驚人。由於拍攝場景都在郊外,拍攝地點基本上只是一片平地,劇組要由零開始創造場景。攝影師羅傑狄金斯要與製作設計丹尼斯加士拿(Dennis Gassner)通力合作,建構可隱藏攝影機的佈景,而看起來又要渾然天成。有一場天空佈滿閃光彈的戲,為了找出火花在空中要停留多久才能達到理想效果,丹尼斯加士拿製作了小鎮的模型,利用它來測試陰影的移動方向,及火花造成的光影變化,如何與主角的旅程交錯。加士拿形容:「一旦開始拍攝就沒有回頭路,但無數的問題會出現,打擊我們,但又可令我們再創造可能性。」
|
攝製場景橫跨整個英國本土 《1917:逆戰救兵》的故事就像一條直線,主角不斷穿越野外不同的地點。電影攝製場景橫跨整個英國本土,由蘇格蘭格拉斯哥到英格蘭北部,又由英格蘭東南部的牛津郡及赫福郡到西南部威爾特郡,幅員之廣意味著準備外景的功夫也隨之加重。銀幕上看見的一道道戰壕均是實景開掘搭建,掘戰壕毫不容易,製作組要一邊掘一邊綵排,然後調整戰壕的長度,務求於劇本所需要的距離完全吻合。整部電影製作裡總共建成約1.6公里長的戰壕。
除了製作場景落足心機,就連特約演員都一絲不苟。有別於其他類似的大型製作,《1917:逆戰救兵》所有特約演員都是真人出演,而非電腦後期加工。戲組首先招募了多達1600名特約演員,導演再親自從中篩選至只剩500人,負責飾演戰場上的士兵。在正式開拍前,還安排他們學習如何進攻及使用兵器等戰鬥技巧。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