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風雨不改 HKIFF 2015

文:  EDGI  |2015年4月15日 

hk01.jpg

 

香港國際電影節跟這個城市一樣,風風雨雨多的是,即使作為一個已有三十九年歷史的電影活動也備受質疑,行內人亦大嘆節目選片未夠廣泛。然而種種爭論都不及一部好電影來得重要,好電影自然有市場,就由觀眾作主導。 

 

電影節集結新片與經典電影,筆者一日跑四場也看不盡。回首多部電影,主觀的劃分音樂篇與人性篇,一方面本著天職在電影裡發掘音樂大世界,另一方面在電影裡反思存在意義。 

 

音樂篇 

 

hk02.jpg  

 

基情大時代 --《大愛同行》 

 

BBC電影 《大愛同行》(Pride) ,像英國主流電影一貫開開心心,唱唱歌,跳跳舞,宣揚不同階級的尊嚴,格局十足 《光豬六壯士》 (The Full Monty) ,玩音樂Soundtrack 手法差不多,不同的是選來八十年代Gay 界國歌做配樂,敍述大愛文化中的真人真事。1984年煤礦工人運動中,基界同盟 LGSM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排除所有歧視目光,終成運動英雄與英雌。同性戀者對友情的道義,對人生的自重和決擇,總是勇敢得能感動身邊人。Human League 的唱片 Dare 在片中出現一幕,八十年代Fans 必有同感。遺憾的是,八十年代基界代言人、 Bronski Beat主音 Jimmy Sommerville 沒有在電影中出現,電影要找人扮他當年出席 LGSM 籌款音樂會時的情形,而Bronski Beat 亦要化名為The Beat ,難道是版權問題而不能出鏡? 無論如何,作為 Jimmy Sommerville 的樂迷都應該高興, 

當年Jimmy另一樂隊 The Communards一曲 <For A Friend> 正是為悼念戲中角色 Mark 所創作 (LGSM 推手Mark Ashton ,其真人於1987年因愛滋病逝世),了解歌曲的典故又多個參考本了。 

 

The Communards – For A Fri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ArNfHCKqU

 

 hk03.jpg

  

 

Metal 友的啟蒙 --《基格的暗黑國度》 

 

請容許我把這部紀錄片(Dark Star HR Gigers World)納入音樂電影類別。黑暗大師HR Giger 來自瑞士藝術圈,以迷幻暗黑注稱,作品用音樂與 LSD 做推力,把夢景紀錄出來,用黑暗詮釋生、性、死 一個人的過程。後來被帶到去荷里活創作電影《異形》系列,從此名成利就。Metal 友最受其作品薰陶,瑞士極端金屬樂隊Celtic Frost 前成員Tom G. Warrior 便是其中。大師不獨因才華聞名,對樂隊邀請繪畫唱片封套更來者不拒, Tom G. Warrior 一世感恩,決定做其助手。大抵黑暗藝術與 Metal 一樣,都在喚醒深層靈魂。在他去世前的最後一個簽名會上,幾多個大男人合十致拜,更有人淚流滿面激動到死。被他的藝術改變了一生的人非常多,這就是次文化/ Cult 的存在價值。女性觀眾要留意 -- 這名富二代熱愛藝術注定敗家,好在其作品有價有市,養得起老婆愛人。聽起來,他對女人挺慷慨啊。 

 

Celtic Frost To Mega Ther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SgtScsVUg4

 

hk04.jpg

 

寶島情懷 邵氏風雲 --《音樂家周藍萍》  

 

常說上世紀香港娛樂圈有種不能解釋的宿命 -- 意外不少,圈中人很多都英年早逝,難道東方荷里活都是用血汗創造出來? 《音樂家周藍萍》 ,片名不太起眼,還要是一部關於周藍萍的紀錄片。周是何許人呢 ? 到播映前的一刻,票房還未滿座。正常。還以沒人看的紀錄片,不得了。從膾炙人口的<綠島小夜曲>、風靡亞洲的邵氏電影中的黃梅調、電影《監獄風雲》裡的<友誼之光>,都出自台灣音樂家周藍萍。播映期間,紙巾聲與泣聲不於耳,聲音傳自前排中間位置。戲畢,燈一亮,熱淚盈眶的原來是出演《梁山伯與祝英台》而紅極一時的凌波姐姐! 工作人員介紹下,原來鄒文懷及其女兒、邵氏代唱歌后靜婷、Teddy Robin和邵音音等人都在是夜首映席上。周藍萍女兒周揚明,懷著對家庭的追朔,父親離世後的痛楚,成長後決定以紀錄片自己與爸爸作追憶和了解。找來音樂系授及究員分析周藍萍的音樂創作,亦談到當年香港創作者與台灣創作者的較勁。當然還少不了邵氏老叔伯的回憶,談音樂創作同時側寫影圈風雲。幸好受訪者的幽默,平衝到了紀錄片。一部關於香港電影配樂的紀錄片,實屬難得,大抵只有台灣人的心思才能做出來。

 

青山 綠島小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o6uKaCbMA

 

hk05-2.jpg

 

毒友的平等世界 --《又毒又愛》 

 

新種Cult 《又毒又愛》 (Heaven Knows What),有望成為另一套 《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 的毒癮潮片。美女演員自演生活,帶觀眾走進毒友的平等世界。毒友也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好心人施予援手,有情有義,隱性歌頌Big Apple 容得下邊緣人。只是邊緣人終歸是邊緣人,命就是賤。多得袁智聰的介紹,跑去聽聽片中所用上Tangerine Dream 的配樂,情緒的崩亂全給牽引出來,代替了毒友的咆哮與尖叫。用女性角度訴說毒友生活值得一讚,打破傳統男性毒友主人公的角色主導。

 

 

hk06.jpg

 

伯樂的最後一鳴 --《百鳥朝鳳》 

 

陳凱歌及張藝謀等人的伯樂、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兼導演吳天明 ,於去年逝世前,留下最後作品《百鳥朝鳳》一部關於嗩吶與藝術前途的中國電影。想起來,筆者第一次接觸嗩吶這種傳統樂器,是在達明一派的演唱會裡。嘹亮的響鳴帶著深遽,正好用來譜出時代的歌。片中作為鄉村裡首屈一指的嗩吶師,被時代的浮躁淹沒了傳統。父子情、師徒情、藝術的執著,通通都沒了。年青一代對情感與理想的堅持,成了看不見未來的迷霧。典型中國農村電影的動容,幾百年的傳統藝術,受著城市化的洗禮,不堪一擊。

 

hk07-2.jpg

 

虛無的飄移 -- 《德州巴黎》

 

公路電影表表者 、Wim Wenders 的經典大作《德州巴黎》(Paris, Texas)

,這部大師級作品,縱然今天看來有故事上的不完美,但裡頭關於人的虛無、

家的責任、國家的未知性,陣痛依然。對美國現代生活的思考,看罷令人有無限的空虛。美國人主義下的邊緣人,自有其生活方式,駕著汽車尋根去,其實是不是逃避? 一個不顧而去的人,到底是自由者還是儒夫? 瘋人說的話正是戲中兩組人(美式強者 vs 邊緣人) 的思想對疊。Ry Cooder 的配樂固然精彩,當聽到藍調與公路電影中種種聲效 ,處處都似曾相識, 皆因Primal Scream 的音樂都曾 Sample過。電影那沉重的氣氛中,映襯著 Quincy Jones 的索爆前妻女角,戲中小孩的醒目造型 (日後Kurt Cobin 抄足這個造型) 相當養眼。

 

 

人性篇  

 

hk08-2.jpg

 

野心變成貪心 - 《踏血尋梅》

 

有天王參演,商業收益不用成疑,然而此片嘗試作Cult 片的取向頗為失敗。關於低下階層的情感世界,卻描寫得頗寫實。毒男愛MK美女,MK女想愛才俊。一層叠一層,真愛那裡尋? 情感與階級的掛勾,真情都要被扼死。自稱國際大都會的香港,沒有為弱勢社群/新移民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在主流價值觀影響下,以為物質主義就是大世界,結果誤入歧途,被生活淹沒 – 這是香港最危險的地方。影片的氛圍算能帶出這種反思, 只是盬花太多,枕頭太多,硬要赤裸裸的演繹女性的卑賤,導演可能想用情色把低下階層的沉鬱推向極端。可能。

 

hk09a.jpg

 

平凡人的黑暗面 --《海灘的一天》

台灣大導楊德昌經典作之一,在「焦點影人 張艾嘉」環節中重映。乘著安東尼奧尼的存在主義思想與美學,來到東方社會,探討父權與面子,現實與感情。

平鋪直敍,卻處處陰毒。現代社會不用分忠奸角,為著生活種種枷鎖,人人都有黑暗面。片中大多數角色都是失敗者,皆因沒有隨心所欲做自己。時代害人,父母價值觀害人,只有自己能自救。片末簡單的一幕是高潮 人到臨死前才在最後一刻感受到陽光的溫暖 讓人啜泣不已的一幕。據張艾嘉的解說,這也是楊德昌的手法和安排,用生活化的普通感覺,一點一點的累積,直到某一個點就讓你的情緒爆發出來。

 

hk10.jpg

 

嬉笑背後的自覺 - Roy Andersson

《人啊,你為什麼? (You, The Living)  

另一本屆電影節焦點影人、瑞典大導羅伊安德遜 (Roy Andersson) ,對世人迷痴冷嘲熱諷,嘲笑世人無病呻吟,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不分忠奸,跟《海灘的一天》不謀而合,通通都是自私小人。存在主義引申到去現在是「瑣碎主義」,去到今天,拍電影要拍時下人們的黑暗面真不容易,因為好人壞人,黑色都滲在骨子裡。也許只有Roy Andersson 的瑣碎主義方式 ( 非故事式敍事手法) ,才能把現代人的心事一網打盡。

 

羅伊安德遜短片集》(Roy Andersson Shorts)  

 

安氏眼下的後現代就是低俗。如果小小的幸福叫「小確幸」,他的故事往往就是 「小不幸」。不是大悲劇,但就是無奈處處。廣告與其電影一樣,人的一切不幸遭遇都是咎由自取。鏡頭下蒼白的凡人都是低下的。日做夜做兩餐,做甚都有心無力,說到底就是發窮惡!安氏就把現代人這種感覺用鏡頭放到最大,用各式人物貫穿現代人的淒慘,嘲笑,又關懷,當中亦有對弱勢社群的關注。為政府拍攝的愛滋病短片,摘下了嬉笑的面具,對人生的自覺表露無遺。淡淡然的自省才是面對世俗洪流的方法。 短片中,年老女師拿著一袋女學生用安全套的假陽具,下班後等候巴士一幕,正是那種淡然的詮釋。

 

《鴿子在樹上反思存在意義》(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

 

近年安氏加入對宗教和歷史的迷思,抵死幽默,走向歷史舊路,挖前人墳墓,更多人力物力大堆頭畫面,嘲笑他們有多失敗。來個劇透 -- 鴿子在樹上反思存在意義 謎底是 -- 無錢萬萬不能。賤! 最後,幾個途人爭論著今天是星期幾,一句:「要用腦記著今日是星期幾」 - 日復一日的平淡就是安氏面對生活的答案。

 

hk11.jpg 

 

 

民主是非題 -- 《總統大人著草了》 

一部大有機會再上正場的電影。格魯吉亞電影 《總統大人著草了》(The President) 分了三個調子進行,前段爆笑諷刺,中段溫馨,到後來的哀傷與自覺,帶出民主與處決的質問,真是怨怨相報何時了。用娛樂片手法拍政治題材,還有童星的閃亮演出,輕鬆易消化獨裁總統叫孫子跟他一起演戲,感覺是否似曾相識 ? 放映當日有段小插曲,愛國女子大鬧會場,企圖質問導演關於民主的課題。場內不少人似是有備而戰到場,相信非真正觀眾。嗯,一部好電影,就鼓掌吧。回家返去再思考,好嗎?

 

hk12.jpg

 

俄國風情…與國情 -- 《紅塵百劫》& 《蘇維埃的美麗任務》

 

關於十八世紀 阿美尼亞 詩人歌手Sayat Nova的故事,後世始終知得太少。這部六十年代蘇聯電影 (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 也不例外,非完全以他的傳記為題材,只粗略的運用其時代背景,加上導演當時的情懷,六十年代的意識型態,同性戀與宗教還俗,所構想出來的浪漫主義美學電影,美得足以逐格截圖。好一部 Art House 電影,Cult 人 Cult 片肯定嚐過它的奶水。

 

hk13.jpg

 

俄羅斯電影《蘇維埃的美麗任務》(Angels of Revolution)模糊的情節不及美學吸引,似是而非對政權的批判,可愛有趣的造型與俄式恐怖酷刑成對比。陌生的蘇聯/俄羅斯美學,還是教人好奇。有暴力色彩的未來主義噪音交響樂系統,終於在片中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