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華麗少年成名記 - 愛恨新浪漫 (一)

文: Edgi |昔日文章 (原文發表於2010年 8月 @mugazine.net) 

圖:互聯網

 

nr01-2.png

 

 

人到中年,暮然回首,人生竟是這麼曲折離奇 -- 離經叛道的邊緣少年,化身成濃妝豔抹的妖冶型男 ; 既是被途人追打的襲擊對象,亦是夜店裡的大紅人 ;碰上八十年代唱片業盛世,黃毛小子竟成了流行榜巨星。可是少年得志,未懂珍惜,吸毒、犯事,無惡不作。最後華麗美少年成為眾人唾棄的過氣明星 -- 這樣子的半百人生, 夠傳奇乎?  

 

 

nr02.jpg                    nr03.jpg

 


 

人到中年,暮然回首,人生竟是這麼曲折離奇 -- 離經叛道的邊緣少年,化身成濃妝豔抹的妖冶型男 ; 既是被途人追打的襲擊對象,亦是夜店裡的大紅人 ;碰上八十年代唱片業盛世,黃毛小子竟成了流行榜巨星。可是少年得志,未懂珍惜,吸毒、犯事,無惡不作。最後華麗美少年成為眾人唾棄的過氣明星 -- 這樣子的半百人生, 夠傳奇乎?  

 

叛逆小子由華麗到墮落, 瘋過、 痛過,死去活來後,新浪漫大爺似乎要在有生之年, 一洗惡名 -- 49歲的 Boy George 出獄後努力工作,重組 Culture Club ; 51歲的 Steve Strange 伙拍80後美少男搞新浪漫派對,力圖薪火相傳 ; 47 歲的Marilyn 繼續賣弄昔日光輝,在網路世界向世人放電。 適逢近年的音樂圈與時裝圈都力捧80年代潮流的回歸,新浪漫傳奇似乎不是眾人所說的 Fade To Grey , 而是 To Be Reborn !

 

nr05.jpg

 


新浪漫傳奇是屋村仔向上爬的成名記,見証著社會與經濟的變遷 ; 也是讓現今新一代時裝及音樂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次文化美學…..


天生麗質又娘娘腔的Boy George (原名 George O’dowd) ,未成名前本為龐客出身 , 更曾與好姊妹 Marilyn 參演過講述龐克的電影 "Breaking Glass" ,充當人肉佈景版。不過其實他一直未能真正融入剛陽性強、以異性戀為主的龐克圈子; 還有他的七彩繽紛的衣著與化妝, 一直被龐友視為怪物。 (但他卻跟龐克樂團 Theatre of Hate 的主音 Kirk Brandon 有段非常刻骨銘心的戀情) 在好友 Philip Sallon 的引領下,George 穿梭於不同的夜店,最後他在新浪漫夜店Billy’s及後期的 The Blitz 成了夜店紅人, 可想而知新浪漫就是妖冶絢麗雌雄同體者的棲身之所。 

 

 

 nr04.jpg


 

新浪漫傳奇跟歌德次文化一樣,同是蘊釀於70年代末的社會動蕩時刻 ; 龐客棄PUNK潛逃,尋求更新鮮的造型與文化 -- 有人把臉塗白,把唇繪黑, 跑了去新興蒲點 Batcave , 聽儼如鬼哭神嚎的歌德搖滾 ; 另一邊廂也有人把粉臉塗得五顏六色,配以維多利亞時期的造型與打扮,跑到去夜店Billy’s 聽最早期的後龐電音。Billy’s 代表著龐克的消逝,新浪漫的來臨,也為八十年代的性別交錯/同性戀文化埋下種子。 


nr06.jpg

 


談起 Billy’s 與 The Blitz , 便不得不提派對搞手(兼 Visage主音) Steve Strange了。原名 Steven John Harrington 的他,是新浪漫的始作俑者,也是常跟 Boy George 「嗌八婆交」的歡喜冤家。(Boy George 曾在 Blitz當衣帽間服務員,卻因為監守自盜而被 Steve 抄魷) 大抵Steve也深知自己擁有俊朗的外表, 即使出身於威爾斯鄉郊, 也要四出建立人脈搞關係,力求打入倫敦時尚圈。身無分文卻朋友多多的他, 一味靠黐, 很快就去了倫敦這個花花世界, 並寄居在朋友的家或辦公室。在工作上, Steve Strange是個非常有進取心的少年。他到夜店Clubbing與看Live Gigs,都總在後台跟不同名人打交道,掌握人脈 ; 初到倫敦時甚至願意在著名夜店 Roxy Club 洗廁所 (死要面的 Steve 當然矢口否認啦) 後來替 Vivienne Westwood 與 Malcolm McLaren 的Seditionaries時裝店打工, 做了Top Sales。 肯博肯捱又識 Social 的 Steve, 打滾了一段日子後, 便在倫敦Club Sence冒起頭來。

 

著名新浪漫發源地 Billy’s,本來是人跡罕至的三流夜店。自信又自負的 Steve Strange, 與拍檔 Rusty Egan 看到這樣, 便萌生「一齊搞起個場」的雄心壯志, 主動向店主要求駐場打碟 : 「我手頭上大把碟, 我們逢星期二就來駐場打碟啦!」 

 

nr07.jpg



當然雄心壯志也要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才可實踐。 龐克餘孽四出找新玩意新蒲點; 同性戀蒲友苦無同志落腳地 (早期的同志夜店 Louise’s 剛巧倒閉); 其他著名夜店早已成了昨日新潮 -- Billy’s 就在這樣的大好環境下, 由死場搖身一變成潮人聚腳地, 還吸引到很多藝術學生到場,而當中出身富裕又有美學觸感的著名設計及藝術學府中央聖馬丁( Central St. Martins)的學生, 更是佔大多數, 也間接把 Billy’s 及日後的 The Blitz 提升檔次; 而 “Tuesday Night” 及後期以David Bowie的音樂與形象為主題的 “Bowie Night”, 這種「特式之夜」的營運模式, 亦改變了當時一貫倫敦夜店的沉悶氣氛 (當時夜店晚晚都進行差不多的活動, 並未興起按星期來作為搞不同派對的主題)

 

nr08.jpg



 Steve 見形勢大好, 當然要更上一層樓。很快, 他另覓新場, 擴充發展, 便轉了去場地較大的The Blitz 搞星期二派對。他以更嚴謹的 Dress Code作為蒲友的入場標準。他要求所有入場者都是驚豔的、獨特的、唯美的。他會在門外手執鏡子,走向「不合格」的入場者問: 「你會不會讓你自己入場 ?」(Would you let yourself in?) 來揶揄他們一番。連大名鼎鼎的 Mick Jagger 也因一身素服而被 Steve 拒諸門外, 成為一時佳話。不止是 Dress Code, 在規距多多的The Blitz 內,並沒有 Guest List 這回事。除非是導演或傳媒工作者,否則位位盛惠一英鎊。Steve 說: 「我這裡是做生意的, 不是善堂。朋友又如何? 入場費呀, 唔該! 」 

 

nr09.jpg

 


不過也就因為他的嚴謹入場準則,才令 The Blitz 蒲友的外觀質素有保証,所以那裡便成了星探找型仔型女當臨記的熱門地方,也帶動了很多蒲友對名氣的渴求,所以每星期也要把自己打扮得更突出,希望有一日能被發掘,踏上星途。

 

有一晚,又有人在 The Blitz 找型仔型女拍音樂錄影帶。不過今趟不是甚麼導演,而是幾乎所有 Blitz Kids/ 新浪漫少年都奉為神的 David Bowie!  Bowie 的妖魅姣勁與舞台式化妝,啟發了新浪漫少年的發姣基因,亦敢於衝破約定俗成的規範。Blitz 蒲友乍見自己的偶像神明,既驚又喜。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寶兒大爺何必要親自到訪 The Blitz 呢?


 

nr10.jpgnr11.jpg

 


原來 David Bowie 想在The Blitz 找幾個新浪漫潮爆少年拍 <Ashes To Ashes>的音樂錄影帶。 70年代末,David Bowie 的音樂事業也開始轉入死角,為了迎接80年代的來臨,變色龍又要轉型。雖然當時的Blitz 蒲友及 Steve Strange 仍未在樂壇得到甚麼名氣,但找幾個剛冒起又有吸引傳媒之能事的新浪漫少年合作,應該也能帶起一點衝擊及宣傳效果。於是Steve Strange 跟其他三位朋友,帶著當年還是只是個學生的 Stephen Jones所設計的帽子, 為這個音樂錄影帶充當臨記。 (後來Stephen Jones 成了世界知名的帽子設計師,現在我們看到 Boy George 所帶的帽子,都是出自Stephen 的手筆)

 

結果,計算精準的寶兒大爺成功得以憑<Ashes To Ashes> 順利過渡到80年代,此曲並成了他音樂事業的其中一個分水嶺 ; 也為新浪漫這種次文化,正式開啟了星光大道,遂發展成80年代流行文化之一。

(待續)

夜店 Blitz 的片段

David Bowie - Ashes to A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