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法式Pop Art 尼斯派藝術

 


          

 

 

                                                                                               

 


關於波普藝術(Pop Art),一般都會想到美國和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不過其實關於 Pop Art的發展,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發展歷程。近年不少人都努力整理關於 Pop Art的歷史,試圖賦予多角度的詮釋。

在尼斯現代當代藝術博物館(MAMAC)內展出的「尼斯派─ 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便記錄了戰後法國最後的關鍵藝術運動,以及尼斯在60至70年代對藝術史的非凡貢獻。當時,這些藝術家被認定為開拓者,並迅速成為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在紐約和洛杉磯的主要畫廊獲得個展機會。MAMAC的收藏在法國頗為獨特,其地位僅次於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龐畢度藝術中心1977年在巴黎開幕時,便是展出了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此展覽回顧了藝術史上的這些關鍵時刻,並為戰後法國的藝術作出了新的評價。

尼斯派創建了自己的波普藝術(Pop Art),比美國的更激進、更大膽;這些藝術家因而被認為是國際波普藝術運動的先驅。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和阿曼(Arman)早在安迪‧沃荷(Andy Warhol)及詹姆斯·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之前,便以消費主義及包括大眾觀光在內的娛樂界作創作靈感。塞撒(Cesar)的雕塑及吉利(Gilli)的木雕,也被認為是法國波普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法國五月 尼斯派 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

日期和地點
5-27 May 2018
香港大會堂
免費入場

 

 

 

 

                                                                                                                          

 


有人說造物主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因為無論從色彩到線條,來自大自然的種種奇觀,都教人驚嘆。由十六世紀開始,歐洲探險者開始踏足亞洲、美洲、非洲等等的「新大陸」,而這些地方的珍品(包括天然或人造的製品)亦被陸續帶回歐洲。歐洲的收藏家們對這些奇珍趨之若鶩,他們把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品安置於通稱為「珍奇櫃」的櫥櫃或小房間裡,作為鑑藏和賞玩的對象。正是由這些各式各樣的「珍奇櫃」開始,歐洲的學者們開始建立起自然科學的分類體系,為十八和十九世紀的科學研究奠下了基礎。展覽《法式奇珍》為觀眾呈現歐洲收藏家數個世紀所蒐羅的各地奇珍,其中包含了世間罕見的動物和植物、奇異瑰麗的礦物、以及精巧玲瓏的藝術品。

展覽將首次向香港觀眾介紹「珍奇櫃」這個充滿魅力的世界,並探索「珍奇櫃」如何繼續吸引著當代的藝術家和收藏家。是次展覽承蒙於1831成立並致力保存「珍奇櫃」傳統的Maison Deyrolle及Musee du Vivant的支持,觀眾將有機會欣賞經細心挑選由十八世紀至今的藝術及自然珍品。展品強調自然界的多樣性,希望觀眾在欣賞之餘,也意識到自然的美麗與及保存的困難,而這些都是當代藝術家們所注目的議題。


法國五月 法式奇珍: 由自然科學到藝術 

日期和地點
25 May - 19 Aug, 2018
香港城市大學
免費入場

 

資料來源 : 法國五月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