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ease wait...

訂閱 CULTURE-ON


安坐家中 心靈互動 : 香港藝術節@大館 節目推介

2022.4.28

文: HKAF@TaiKwan 

圖: HKAF@TaiKwan 


 


 

香港藝術節@大館2022將於4月28日起在線上舉行,節目涵蓋音樂網劇、舞蹈影像和創作紀錄,更有全新創作、與觀眾互動的數碼藝術及音樂體驗,安坐家中都能夠體驗藝術。由本地及世界各地的藝壇精英,呈獻6個不同形式的網上藝術節目,隨時隨地近距離接觸和感受藝術!

由於疫情肆虐,節目未能於大館實體演出,團隊把原本安排在大館上演的多項場域特定的藝術表演和不同規模的藝術裝置,擷取核心創作概念,重新構作,以線上形式呈現。每個作品無論是以充滿歷史感的現代古蹟的創作理念為起點,還是變陣後以互動或多媒體形式展現,均鼓勵大家重啟人與人的連「繫」,共同探索過去、現在與未來。
 
網上節目詳情 --

日期: 4月28日至6月6日

網頁: https://taikwun.artsfestival.org

節目預告短片﹕https://bit.ly/3rQFhTb 

費用全免

 

 

 


 

舞蹈錄像《活現童話》

著名英國編舞Natasha Gilmore與六十位香港社區素人的舞蹈創作紀錄 + 英國版本
4月28日晚上7:30在網上首播

《活現童話》是國際著名英國編舞娜塔莎.吉爾莫爾的大型跨代舞蹈劇場, 巡迴世界各地演出,籍舞蹈共創燃點人際互愛。香港版本邀請了本地舞蹈家何靜茹擔任聯合編舞,由多位出色的專業舞者帶領約60位7到65+歲、來自不同族裔、年齡及背景的「香港舞蹈素人」,作品借守望相助的狼群為出發點,與一眾香港跨代舞蹈素人,透過舞蹈探究每一代人留給下一代的善意教訓,還有那些充滿限制且不再實際的提點。

製作團隊原本為作品在亞洲首演而重新排練並於大館演出,因疫情關係,排練在開始了幾節之後,被迫取消。雖然沒法共舞,但一眾舞者卻在有限時間裡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並堅持嘗試網上排練及錄製演出。影片集合了網上演出、紀錄及訪問,以一個特別的角度向觀眾展現他們的《活現童話》!

除了香港舞者的《活現童話》短片,我們更為大家呈獻編舞Natasha Gilmore及她的巴羅蘭德芭蕾舞團(Barrowland Ballet)製作的舞蹈影片《狼》,讓觀眾有機會欣賞足本演出!

英國版本舞蹈錄像《狼》的觀賞日期直至5月27日。

 

 

 


 

《我呢一代口琴人》

香港跨年代口琴精英 × 世界冠軍 Cy Leo

網上短劇 與您細訴香港口琴威水史

網上短劇將於4月28日晚上9時正首播
 
《我呢一代口琴人》音樂會,受到疫情所限,令一眾口琴家都不能除下口罩為觀眾現場演奏。雖然不能以音樂會形式跟大家見面,但節目將會搖身一變,以輕鬆的網劇形式與觀眾見面。由香港土生土長的世界囗琴冠軍 Cy Leo何卓彦策劃,與不同年代出色的表演者一起論盡口琴,並在不同空間與您分享不同年代的經典口琴音韻。 

七集網劇將以視像通話為媒介,樂手和演員遙距互動,劇情惹笑,配以珍貴照片和錄像,與你細訴口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當然少不了是多位香港口琴精英輪流以別開生面的方式表演。 

這次口琴盛會一網打盡民謠、古典音樂、藍調、爵士經典,到香港人熟悉的黃霑作品,還有原創口琴音樂;節目將會娓娓道來本地口琴音樂家如何勇於嘗試多元風格,發揮口琴的無盡可能。 

口琴藝術在1930年代傳入香港的時候,只是件廉價樂器。但正因如此,卻讓當年許多窮學生有機會接觸音樂,更培養出多位世界級演奏家。直至現在,香港已經成為世界上口琴藝術發展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許多人學習口琴後,開始接觸表演和欣賞古典及現代音樂,或晉身專業或業餘音樂界,或承先啟後開班授徒;甚至像Cy Leo般不斷開拓口琴音樂的新可能,創作在海外備受讚賞之餘,又不忘推廣口琴文化。 

口琴手一呼一吸吹奏的音符與和絃,原來與香港歷史步步相隨。今次難得齊集了口琴名師李尚澄先生等前輩、獨當一面的中堅份子和後起之秀,讓香港不同口琴團體聚首一堂。透過《我呢一代口琴人》傾聽跨年代口琴作品,一探小小口琴如何開創獨特的香港音樂文化,到今天立足國際舞台的過程。

 

 

 

 


 

《咏嘆調》創作紀錄

黎海寧《詠嘆調》舞蹈作品創作紀錄影片

將於4月28日在網上首播

國際著名編舞家黎海寧將2014年的舞蹈劇場作品《咏嘆調》的選段搬演至大館户外舞台。這位被台灣現代舞大師林懷民稱她為「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是次與香港藝術節合作,將演出改為在大館的洗衣場石階及監獄操場呈現,容許觀眾自由選擇觀賞表演的距離和角度;由於大館場地關閉,香港藝術節將作品的創作過程製作成錄像紀錄,於網上與大家分享,一窺這位知名編舞的創作歷程。

這位九度榮獲香港舞蹈年獎得主的「編舞功力無須置疑」,今次率領七位本地優秀舞蹈家遊走大館的歷史空間,尋找個人、地方、時間存在的痕跡,呼應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淡然的詩句,舞出一首關於記憶的流動之詩。

他們曾經存在或是不曾

在一個島上或是不在

一片海洋或非海洋

吞沒他們或未吞沒

《亞特蘭提斯》辛波絲卡

網上節目特別訪問了黎海寧,由她親自解說作品靈感來源和創作過程,舞者亦分享幕後心聲及對作品的感悟。創作紀錄更包括綵排及精華片段,讓觀眾一窺舞作精華,傾聽這段用舞蹈和身體奏起的《咏嘆調》。

時移世易,原來又是時候讓一切由零開始,從一個甚麼都消失了的城市講起 ……

 

 


 

《璃屋》(香港藝術節委約)

本地年青藝術家盧定彰 x 英文瀚 x 劉曉江   網上互動音樂體驗

網上互動平台將於4月28日推出
《璃屋》是一個特別為大館設計的互動音樂裝置,由作曲家盧定彰、設計師英文瀚和聲音藝術家劉曉江組成的跨界鐵三角一起創作。
 

製作團隊原本計劃在大館的監獄操場上,特別築起一間小屋讓觀眾入內參觀,尤如置身迷宮之中親歷弦樂四重奏和電子聲效的各種互動體驗。
 

由於疫情肆虐,團隊特意邀請跨媒體藝術組合The Collective加入創作,以小屋原來的設計為基礎,建構3D虛擬模型,再透過嶄新的網上形式讓觀眾探索和感受音樂裝置。進入模型後,觀眾可以隨着自己的步伐向不同方位移動,多層次地感受音樂演出。觀眾更加可以透過鍵盤和滑鼠與音樂互動,這些選擇會觸發不同的聆聽效果,令每一次的觀賞經驗也有所不同。
 

當觀眾在迂迴曲折的通道與音樂和環境空間互動,可能會對前路感到迷茫。不過如果觀眾願意花時間在《璃屋》漫步,也許在探索之後便會找到令人豁然開朗的出口。

 

 

 


 

《憩》(香港藝術節委約)

跨界別藝術家 盤彥燊 x曲淵澈 x彼得 ‧ 萊納 x郭達麟 | 網上虛擬場域互動觀賞體驗

網上互動平台將於5月5日推出
 

治癒系網上虛擬場域互動觀賞體驗 照顧在疫情下的個人心態轉變,疫情令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壓力,以及面對不同盼待的未知和不安。正如《憩》這個場域特定藝術節目,原為在大館的拘留室作「一對一」的展演。場地關閉帶來許多未知之數,卻因此而開拓藝術家對原作品的無限想像。在這個《憩》的網上版,藝術家們從對一個實體空間的想像出發,建構一個網上虛擬場域製造出一個虛擬的「拘留室」,與觀眾走進這個冰冷、看似毫無希望的等待空間。
 

「如果大館中央裁判司署的拘留室是一個人,我最想給她什麼?溫暖。我最想帶她去哪?一個近海的地方。」 作品的概念、編舞及舞者盤彥燊如是說。
 

「我們希望建立一個虛擬互動場域,以新媒體藝術、影片和聲音導航,誘導大家的身體放慢、緩緩接收感官信息。在這段充滿變幻莫測的時期裡,重回自己的心,喚起自身的需要,容許身心靈伸一伸懶腰。」
 

藝術家誠意邀請大家帶着一種「溫暖」的感覺來進入這次網上互動觀賞體驗,在這趟糅合視覺、聽覺及觸覺元素的奇妙體驗中釋放壓力,享受你與《憩》一起獨有的「me time」。
 

觀眾可自備暖水袋或將溫水裝進氣球裡,跟從節目指示使用,以構成完整體驗。

 

 

 


 

《千花瓣》(香港藝術節委約)

海外女性藝術家 共建心靈洗滌之旅 | 數碼藝術及音樂體驗

作品將於5月5 日在網上首播 

視聽現場演出《千花瓣》,由三位女性藝術家共同創作,糅合聲波藝術及器樂演奏、數碼及流動影像,在這個充滿動盪的時刻,帶給您一場充滿薩滿儀式感的心靈洗滌之旅。
 

聲音藝術家和作曲家Yana Fortep、新媒體藝術家Liudmila Siewerski和服裝設計師Polina Raudson攜手合作,在《千花瓣》中利用聲頻探索科技與靈性、聲音與視覺、個人經歷與集體回憶之間的微妙空間。
 

抽象的數碼圖像與鑼、長笛、卡林巴琴和頌缽等原聲樂器互相呼應,將它們的頻率以變幻莫測的視覺效果呈現,轉化為稍縱即逝、幾近觸手可及的物質,而歌聲的共鳴振動在畫面上也充滿隱喻。 

誠意邀請大家來一趟啟發良多的視聽之旅,重拾內在自我。

 

 

 


Facebook
Twitter